雾霾资讯
雾霾该如何治理?
【核心提示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具有一定的输入性,一城一地的减排努力会因来自其他地区排放的输入而抵消。雾霾正加速倒逼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变,促进产业结构升级,发展低碳经济。 2013年初以来,我国中东部逆温现象频现,风静不动,大气上层的暖湿气团紧紧罩住下层冷气团中的污染物,使其难以向高空飘散,雾霾一次次地来袭。 人们对治理雾霾问题似乎有一些悲观,短期的车辆限行、工地停工、工厂停产等措施只是杯水车薪,既不能立刻消除雾霾,也不能持续使用。问题也许还有乐观的一面,自1961年以来,我国有过多次雾霾频发年份,只是2013年的1月份创了新高,高峰过后也许还会有低谷或是常态,也许今后的情况就不会这么严重。不过,人们还是要焦虑:雾霾就将这么持续地肆虐下去吗?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此次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,指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,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,指出解决问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,但是必须有所作为。然而,大气污染的根不除,雾霾就不会清除,这也注定了中国治理大气污染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。尽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,但在中国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而后下降之前,在气候变化无常的情形下,雾霾来袭的频率可能更密,我国要面临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然后才好转的情况,也就是存在一个长期的J曲线效应。 为什么说我国的大气污染还有可能持续恶化下去?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,造成霾的污染物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可吸入颗粒物也有增无减,通过汽车尾气、燃煤供暖的废气、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汇集而来,在特定的逆温条件下形成笼罩大片国土的雾霾。 煤炭占比过高 新能源难堪大任 这种高投入、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要进行转型,困难重重。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72%,远景规划到2050年才能降到50%以下,且目前煤炭的能效总体来讲只是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,即多烧一倍的煤才获得相同的能量,但由此创造的价值可能更少。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日本相当的时候,我国的能源消耗(煤当量)是日本的四倍之多。我国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未来节能减排的艰巨性。 我国确定了到2020年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15%的目标,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开发方面也走在了世界比较靠前的位置,但新能源只能解决我国新增能源需求的一小部分,且像风能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智能电网尚没有建设完善的情况下,其整体经济成本要大大高于传统的化石能源。在这种能源禀赋具有刚性,而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导致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的结构下,我国的温室气体以及间接相关的污染物排放还将持续上升。有学者预计,其峰值可能要到2030年才会出现,在此之前的生态压力只能会越来越大。 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具有一定的输入性 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具有一定的输入性,一城一地的减排努力会因来自其他地区排放的输入而抵消。如北京在降低燃煤比重方面做了很多努力,本采暖季只燃烧了2000万吨煤,但是相邻的河北省却燃烧了3.5亿吨煤。弥漫140多万平方公里的雾霾是各类地区共同作用的结果,而各地节能减排的效果各异,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认识和工作投入也有差距。因此,应对气候变化、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。 那么,是否就此便产生了悲观的结论呢?倒也不是。从国际经验来看,曾经的雾都英国伦敦和钢都美国匹兹堡,都从严重的重污染城市转型为生态型城市,经济结构也得到了高度的优化,成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代表。就我国而言,雾霾正加速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变,促进产业结构升级,发展低碳经济。从能源结构来讲,立足我国的能源供给结构,要大力开发和应用清洁煤技术,提高化石能源的能效,尽可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,对电力、建筑、运输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予以目标考核,从而降低经济发展的碳强度。 从经济结构来讲,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,对生产型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予以同等重视,扩大内需,扩大就业,改善民生。在制造业内部,坚决淘汰落后产能,对存量能源设施进行技术改造,优化国际生产网络,改善国际价值链分配格局,对部分加工贸易的生产进行对外转移,跟进商业服务。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,对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引导,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可观测性、可核查性。形成低碳发展的公民自觉,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上升到公民道德和社会文化的高度,用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引导社会进步。 上述改变是在我国环境压力趋紧条件下的内生性变革。这种作为将舒缓环境压力,促进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呈现趋势性改变,通过加大工作力度,可以促使良性改变尽早到来,使得J曲线效应的后一段能提前实现,恢复蓝天白云常态化,而不能对大气环流心存侥幸。